申请边塞诗数据文化挖掘选题
作者简介:
本团队主要由哈工大深圳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师生组成的“空间人文与场所计算实验室(SHAPC lab)”,主要以通过数字人文和空间计算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炒鸡古怪的一些关于历史、人文、遗产、城市、景观等领域的工作——实验室的头头是个不务正业的家伙。
实验室研究兴趣及专长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社科人文应用为核心,包括“空间历史大数据”、“城市及场所计算”、“大数据与空间行为”、“地理设计(geodesign)与户外游憩”、“景观考古学与文化景观遗产”等方向。当前正在进行的具体研究工作包括:历史建筑、城市与景观场所等对象的知识图谱与知识挖掘;图像语义挖掘;非结构化历史信息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景观遗产;权力空间的景观考古;近代城市与景观的功能与行为网络;建成空间行为仿真;校园行为大数据与规划设计优化等。特别是作为新兴的跨学科领域——“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与“空间人文”(spatial humanities)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先行者和国际学者之一、以及国内历史GIS领域的一流学者和亚太地区知名专家,在其它诸如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数字考古、跨喜马拉雅地区文化景观等专门领域的工作也为同行所认可。同时作为多个文化研究中数字化方法应用(包括历史、考古、地理、景观、城市等)领域的国际学术社团积极分子,积极推进学术发展、交流和教育。
实验室主页链接:http://faculty.hitsz.edu.cn/hejie
选题介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中的重要文学题材之一,其内容涉及到历史、军事、地理、制度、民族关系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交叉性,而过往的传统文献学研究多是对边塞诗歌和诗人展开文学整理与历史评价。
本选题在数字人文的视角下,把文本与时间空间景观结合,从地域和社会两个维度对唐代边塞诗的文化空间进行研究。通过对《全唐诗》进行文本挖掘,尝试解释边塞诗的“边塞”内涵是什么?边塞诗反映了边塞诗人怎样的精神世界?文化因素又是如何影响边塞诗人的诗歌创作与表达?以期为具有长时间跨度、大创作群体、多信息背景特征的《全唐诗》文本挖掘提供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