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遗产
张跃骞 / 大运河遗产
中国大运河的世遗名录、国保单位、河段综述与遗产信息资料库。

大运河在中国是人尽皆知的概念。然而若究其细节,对大部分民众来说,认知反而模糊、甚至充满谬误。80年代以来人们谈及京杭大运河,必先论及隋炀帝,再与长城并举,称是中国地图上的一撇一捺。然而作为这一捺的“京杭大运河”其实是元代以降,济州河开辟之后的面貌。临清、徐州向西联通洛阳的永济、通济二渠虽时至今日仍有部分河段保有功能,但已被人们忘却于京杭运河之外。再如,说到大运河,人们头脑中映射出的图景可能是郭守敬与京城的什刹海、通惠河,可能是邗沟积水、扬州琼花,更可能是河网交织下的江南繁华。然而这些水源丰沛的河景并不能勾勒运河与漕运的真实面貌。其间从天津至淮阴的南运河、会通河、中河河段,一路翻过全线海拔最高点南旺,开发艰难却常患流急水浅,在历史上一直是治理之重。其屡修屡废,甚至与王朝命运紧密相关。这充满魅力与特色的河段却鲜有人详识。如今在南水北调、运河复航等工程中这一段运河重获新生,但媒体却着墨不多,也是令人遗憾的事。

国内大运河的研究一直有所传承,侯仁之、邹逸麟等历史地理学巨擘开辟研究、推动运河文化保护,确实为大运河研究确立了良好的框架并培养了大量的学者。更有幸伴随2014年大运河申遗的前期准备,国家与地方也相继实行了不少政策与开发规划,出版了一系列作品,尤其是《中国运河志》这样的大部头。然而从旅行者,爱好者的角度,我们依然很难找到严肃又具有普及性的作品。要么艰深而仅关注某一领域,要么浅显而颇多谬误。甚至除却申遗文书,在市面上世遗的31段遗产区,58处遗产点都缺乏综合性的介绍。第六、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子项更是一笔糊涂账。对于爱好者来说,本来可以参考的资料就有限,官方与权威发布的不严谨与错误更是让大众认知雪上加霜。

为了向旅行者与大运河爱好者提供详实的资料作为旅行规划与个人研究的参照,本数据库基于世遗名录、遗产保护规划与国保单位名录,收录中国大运河遗产的地理信息。同时本数据库又是个人大运河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项目中,我将利用考古与文献资料以及多媒体信息,完整综述各段运河、相关遗产点以及当代关注点,以期从旅行者角度勾勒运河的整体图景。

关于本数据库

现发布的V1.0数据库主要包含中国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元明清京杭大运河)相关河段的地理信息,以及“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诸子项的地理信息与描述性信息。具体河段的描述性信息与国保单位、遗产点的地理信息将在接下来的版本中陆续完善。

本数据库按照CC BY-NC 4.0协议进行发布,作者为张跃骞(籍贯北京,生长在白河滨,负笈于西子湖畔,长期与大运河深深牵绊。大运河与历史地理爱好者,现居德国从事光学行业)。

本数据库可能存在遗漏和错误,如发现错误,可与作者联系:yqzhwork@gmail.com

河段

项目

说明与数据来源

标题

总序号+河段编号*+河段名称

位置

依据不同河段类型有不同数据来源**

世遗点

该河段包含的58处世界遗产点

世遗河段

该河段包含的31个世界遗产区

类型

世遗:世界遗产河段;功能:仍有功能性的非世遗河段;历史:废弃/湮灭历史河段***

国保单位

该河段包含的国保单位子项(第六-八批“大运河”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

描述

个人大运河项目河段综述

* 编号命名规则:

  • 世遗河段:采用申遗文书中名称与编号。(TH:通惠河,BY:北运河,NY:南运河,HT:会通河,ZH:中河,HY:淮扬运河,JN:江南运河,TJ:通济渠,WH:卫河(永济渠))

  • 功能河段:连接两世遗河段之间的功能河段其编号为“世遗河道1编号”+“/”+“世遗河道2编号”+“子序号”。

  • 历史河段:与功能河段相同,在子序号前增加“A”字符。

  • 世遗河段上游渠首段为特例,需增加额外编号。例,通惠河世遗河段由“TH01 通惠河北京旧城段”开始。其上游历史引水渠首为“TH00A 白浮瓮山河”,当代引水渠首为“TH00 通惠河上游”。

**本数据库河段线路数据来源有三:

  • 现存河段世遗:范围为申遗文书界定,线路数据来源于OpenStreetMap河流信息。

  • 现存河段功能:范围为连接,线路数据来源于OpenStreetMap河流信息。

  • 历史河段:根据相关文献绘制,参照《中国运河志》与《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2012-2030》的定义。对其不包含的部分做了一定拓展。较粗略

***图例:

世遗、功能、历史河段图例

世遗河段

该部分世遗河段的实际内涵应为31个世界遗产区,由于TJ01含嘉仓160号仓窖、TJ02回洛仓遗址、WH02黎阳仓遗址、HY02总督漕运公署遗址并非运河河道,而是大运河附属设施遗存。但爱好者群体常将31遗产区通称为河段,故此处从之。该部分数据以申遗文书为来源,申遗文书中存在的部分输入性与事实性错误,以编者按形式指出。

项目

说明与数据来源

标题

总序号+河段编号+河段名称。总序号依据申遗文书P49表1.d

位置

范围为申遗文书界定,河段线路数据来源于OpenStreetMap河流信息。大运河附属设施给出相应范围。

世遗点

该遗传区包含的58处世界遗产点

描述

申遗文书各遗产区分段描述P95-P318

范围定义

申遗文书各遗产区范围定义P13-P43

现状照片

申遗文书各遗产区分段描述P95-P318

世遗点

项目

说明

标题

总序号+遗产点名称。总序号依据申遗文书P3-2 Annex 3-a

省市

世遗点所属省、直辖市

县区

世遗点所属县、市属区

始建朝代

申遗文书Annex 3-a始建朝代信息(Construction started in)

遗存朝代

申遗文书Annex 3-a遗存朝代信息(Existing remains left over from)

位置

依据申遗文书范围定义地图,参考高德地图位置

描述

中文文本:申遗文书各遗产区分段描述P95-318;英文文本:申遗文书Annex 3-a。两文本大部分一致,部分侧重有差异。

照片

申遗文书Annex 3-a现状照片

各河段与遗产点的综述、游览方式以及相关思考将陆续通过4个系列的文章呈现。文章将在知乎专栏与个人公众号发布,敬请关注:

清中叶起运河开始衰落与我们步入屈辱百年的进程是颇为同步的,是黄河肆虐的天灾、社会组织的溃烂、外来事物与强权的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解构横行的时代,运河不啻为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我们的国家,乃至建构新价值的一条纽带、一把钥匙。因此我这个项目的动机之一就是分享我关于建构的思路,而另一大动机则是出于我对家乡的私心,希望能更好的分析天津今日颓唐之因,为她想想出路。总而言之,在这个项目中我希望能用全局眼光观察大运河的前世今生、用脚步去体会这塑造了中国的大动脉。关注点下至乡间百味,上到庙堂争斗,试图让运河成为认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核心线索。

11月前更新
CC BY-NC 4.0协议
作者
张
张跃骞
光学工程师,旅居德国;大运河、历史地理爱好者。
成员(2)
全部
观
高